集中供冷真的来了?(多点试车)

集中供冷真的来了?(多点试车)

今年到目前为止,高温日数是1961年以来最多的。

随着夏季高温天气日趋普遍,空调负荷持续攀升,我国不少城市已开始探索”区域集中制冷”模式。

目前,我国已在深圳、三亚、广州等多个城市开展了集中供冷试点,通过设立集中供冷站及相应的分配管道,将供冷的冷水或冷风输送至各建筑,达到降温降温的目的,为建筑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教授张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集中式制冷在我国呈上升趋势。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央空调在大型商业、商场、宾馆、工业、冷链物流、民用建筑等领域的应用需求日益增长。

据他介绍,集中供冷系统能充分利用峰谷电价,主、蓄冷设备灵活协调运行;同时,集中式高效冷却设备的规模化工业生产以及智能控制等技术使得冷却系统能效提高,降低了用户的投资和运行费用。

然而,虽然中央空调已在多个地区进行了试点,但其推广与应用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许多被调查者告诉《中国新闻》,集中式制冷需要大规模的建设与投资,建造制冷站与分配管道耗费大量的财力与人力。

而且,相比于人们耳熟能详的“集中供暖”,现在大多数人都对这种新型的“集中供冷”抱有怀疑和担心。

多点试车

据媒体报道,在深圳,三亚,广州等城市,中央空调系统已开始试运行。其中,广州已经开展了集中式制冷服务,广州大学城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制冷工程。

集中供冷真的来了?(多点试车)


广州大专院校图/Creative Creative

广州大学城采用了“冰蓄冷”技术,即利用大学城各冷站夜间用电低谷期降温,白天融冰供冷,再经输水管道输送至用户终端,转换成冷气,供市民使用。

据广州城投大学城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与传统的中央空调、变频器空调以及分体空调相比,广州大学城内的集中供冷项目可减少空调峰值负荷30%以上。

目前,已有10所大学,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以及超算广州中心,广东科学中心,广州市档案馆,广州大剧院,海心沙亚运场馆等10所大学,均已投入使用。

目前,三亚海棠湾区已有多家高星级酒店及综合性商业综合体开始采用集中制冷系统。

到目前为止,三亚海棠湾低碳智慧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项目已签约的冷源总供冷量达35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满负荷运行后,可实现350万平方米的制冷面积,年节约等效标准煤28000吨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76000吨左右。

以深圳新区前海为例,目前前海已建成10座制冷站,市政制冷管网90公里,供制冷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这一区域可同时为30座200米高的建筑提供集中制冷。

集中供冷真的来了?(多点试车)


前海区深圳图/Creative Creative

城市公共建筑采用集中供冷方式,摆脱了传统分散式制冷模式,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有关用户反映,相对于传统的制冷方式,集中式制冷不仅节约了投资、运行费用,而且提高了制冷效果,让室内环境更舒适。

同时,湖北还宣布,武汉第一个实施集中供热的地区,即“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武汉将率先实施集中供热。

张泉认为,与单个小型空调机组相比,中央空调系统需要专业的运行人员,但相对来说,这样的系统更节能。集中式制冷通过规模化、运行优化以及先进的控制策略实现节能降耗;若采用蓄冷方式,主、蓄冷设备配合使用,则可充分发挥峰谷电价的作用,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集中式制冷站可单独设置,以减少对建筑物使用者的噪声影响。集中式制冷系统还能满足用户灵活多变的需求,节省初期投资。

重庆亿众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小龙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江淮流域(长江、淮河流域)几乎所有省份、县都有集中供冷的项目。他们已经在湖北、江西等地实施了中央制冷系统,而四川、安徽等地的制冷系统也即将启动。

按照他的说法,以前进行中央制冷工程时,要花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向客户解释什么是中央制冷,而现在,很多人都知道中央制冷是什么。

“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吴小龙认为,目前中央制冷系统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他表示,这与中央空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关。另外,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越来越关注中央空调系统。

他说,目前,“中央空调”已经不再仅限于南方,北方夏季同样炎热。甚至还有甘肃的顾客找我们,今年的旅游旺季对该地区的需求量有一定的影响。

陆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和西南大区总经理代诺在接受《中国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集中式制冷方式,主要是利用浅表地热进行制冷工作。

据他介绍,中国在1997年首次引进了美国的相关技术。目前国内地热能行业中,以大型央企、地方国企和陆特能源为代表的民营企业为主,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能源企业和地质勘探研究院也开始向地热能方向转型,向地热能方向转型。

集中供冷真的来了?(多点试车)


江西省贵溪市鹰潭市集中制冷工程施工现场.图/被调查者提供

就拿土壤源热泵来说,它是利用土壤中的土壤恒温特性来工作的。地下的温度一直保持在15-20摄氏度之间,在夏天,即使地表温度上升到40摄氏度以上,只要有水经过管道进入地下循环,水温就能降至20摄氏度左右,之后再用地源热泵主机制冷,将水温降至7摄氏度后再给建筑供冷,能耗比一般的制冷设备要低得多。他说:“这种方法不需要地下水,只需要利用地温来交换能量。”

而冬季,即使室外气温低于零度,地下温度仍维持在20度左右,以地下温度为热源,通过换热的循环水再利用地源热泵主机加热至45度后,为建筑提供供暖服务。这样就可以实现冬天供热夏天供冷的目的。

代诺先生说,中央空调的投资费用比常规空调要高20%左右,但是一旦建成,运营费用就会大大降低。如果用传统的制冷设备,一个月需要十万度的电力,那么用地热能源,只需要六万到七万度的电力,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虽然前期投入很大,但是经过3-5年的使用,就可以收回额外的投资费用。

供冷费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广安爱众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润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央空调主要有两种收费模式,一种是按面积收费,另一种则是按冷量收费。

另外,大多数集中供冷服务都会产生基础服务成本。这类服务收费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户在接受服务的时候先支付初始安装费,然后再支付流量费用;另一种方法是在每个月的服务费用中直接包含初次安装费用。

周润东说,供冷价格可能因项目不同、应用场景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主要依赖于使用率。如果一个地区的所有居民都使用中央空调系统,那么分摊的成本就不会很高了。但是如果使用率过低,则收费将更高,运营商也将面临亏损的风险。

大面积推广比较困难

许多被调查者认为,虽然目前中央空调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要实现大规模推广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张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央制冷系统的建设需要一笔巨额的前期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如制冷机群及配电网。

“改造的费用要比新建的费用高得多,所以在新建建筑物的设计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将中央制冷设施纳入其中,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造价。”周润东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花更多的钱对已经完工并安装了空调的大楼进行改造。

张泉指出,由于中央制冷系统结构复杂,维护难度较大,一旦出现故障,可能造成多个区域或建筑的断流,尤其对数据中心、医院、食品储藏、医药等需要连续制冷的产业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此外,由于集中制冷系统的长距离、多空间分布等特点,其运行成本较高,尤其是对小规模、小规模的用户而言。其特殊性在于,中央空调的实施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

代诺表示,集中供冷需要集中能源供给,其特点是受众面积愈大,分摊费用会愈低,需有一定的使用规模。如果用户不习惯或不充分地使用集中供冷,运营商很难维持运营,也很难大规模推广。

所以,中央供冷的应用还与具体应用场景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政府办公楼、医院、酒店、商场和写字楼等,因为几乎每天都需要供冷或供热服务,所以它们的使用率就会比较高。而学校因为有寒暑两个季节,所以在一年中最冷最热两个季节,基本上都不用供电,所以设备使用率比较低。

而对于居住区而言,集中供冷并不是一种刚需,因为使用时间和频率都很不稳定,较低的使用率可能会导致运营商难以维持日常运营,就目前而言,投资是不合算的。所以,从目前的条件来看,要实现大范围的普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还有很大的难度。

在张泉看来,对于中央空调产业的发展,应加强对中央空调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包括建立中央空调与其它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系统,发展智能控制策略以降低能耗与成本,发展先进的故障预测与诊断技术以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利用网络实现建筑之间的热量交换,实现建筑间的冷热协同,提高能源效率。

代诺认为,在我国推广供暖、制冷、供暖等方面,还需加大资金与政策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财政政策与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他表示,集中供冷项目一般都是重资产,回收率一般都要8-10年,而且新项目的开发也是一年比一年多,所以大多数民营企业都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

他认为,行业内也迫切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统一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规范化发展。

吴小龙认为,虽然目前中央空调在推广应用上仍有一定难度,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中央空调将会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受欢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作者小仓提供,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0799159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angchou.com/315109.html

(0)

相关推荐